這里美育浸潤
服飾,簡單說就是衣著及與之相關的裝飾。衣著,即服裝,是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的產物,它既是生活用品又是人們體現自己本質與品味的審美對象。服裝是“衣、食、住、行“之首,它不僅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高低,同時也滿足人類對審美的追求。
在菁菁校園這個特殊的環境里,服飾與校園文化緊密結合,校園學子用青春、知識、文化、理想構建出獨特的校園服飾文化。校園服飾文化是指在校園內學生們在服飾上所表現的較為一致的審美取向,由此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校園服飾文化是校園學子歷代傳承下來形成的青春風貌的文化,是一種有別于流行又與流行息息相關的一種文化潮流。它更多地表現了青春與文化的氣息,顯示了它與大眾時尚文化的區別。學校的知識環境、學生的審美水平、經濟條件和生活方式都是決定這種文化特質的原因。它所涵蓋的內容不僅是校園中服飾的演變,也是校園學子們青春與智慧的延續。在校園這個充滿夢想、希望的環境里,學生們用朝氣蓬勃的姿態展現著自身的服飾魅力。
校園服飾文化所表達的青春、個性、新鮮、時尚和動感等都是校園學子追求自我,展示自我最好的證明。校園服飾文化逐漸融入時尚潮流,時尚潮流的定義并不單指某個年代。應該說每個時期盛行的某種文化、某種服飾,甚至是某種語言都是當時的時尚潮流。
21世紀發展以來,現代人對服飾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僅是穿著的美觀,款式的新穎,還要求表現服飾跟隨時代的文化所設計,而這種設計往往還會隨著科技的發展添加一些新元素、新材料進去。當今很多新銳設計師們,在考慮設計青年的服飾的時候加入時代的元素進去,比如說材質,或者只是象征性的含義?,F今設計要做工精細,還要有新的個性主張在里面。 校園服飾文化發展至今,學生們對于服飾也相對自由選擇。中小學的校服設計大部分都是經過家委會或學生投票同意的,學生們追求個性但是又要舒適,在面料上面更加青睞棉質服裝。因為作為學生,過多繁雜和異樣的服裝會被社會誤認為是叛逆。所以在這點上,他們希望擁有簡單而又個性的服飾。
真正的校園服飾,不僅僅是學生的校服美感,更是注重學生的衣著健康、舒適,并應喚醒學生對美的追求,保留對美的教育,體現學生的精神氣質,提升校園的文化名片,當學子們回首校園里的點滴感動時,那件校服也能依稀在記憶深處熠熠生輝,成為學子們在校園最美好的回憶。
《禮記》有云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由此可見服飾文化不僅在于為個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發展保障,在更大程度上是作為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來發展的。服飾的選擇和搭配,不僅是個人修養的表現,更是一個人學習做人的基本技能。而身處在學校中的學生們在準備生活的前階段如果能很好地學習服飾這方面的文化,無疑會對他們的人生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與此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美育在教育的內容中不能成為無源之水,無木之本,我們應該從傳統的文化中吸取美育的指導方針和策略。單純地教會學生如何打扮自己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必須同時意識到學生對美育渴望的真正內心的追求。這里的美育更是對美好,正義,勇敢,節制,理智,自信等美好品德的向往。因此服飾的美的教育也是通過全面教育學生的一種有效途徑,透過校園服飾,我們看到了服飾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生活理念。校園服飾文化的發展將不斷提升學生們對美的認知,引領他們對生活藝術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