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禮德為先
在中國封建制時代,禮法有著廣泛的約束力,不僅庶民,而且君主,均在禮法的約束之內,君若不君,諸侯可發兵征伐,以武力恢復禮的秩序,所謂“凡君不道于其民,諸侯討而執之”是也。君臣關系也是禮法關系,即使貴為君主,若違背禮法,臣可以提起訴訟,可以自行解除君臣關系。顯然禮治更接近現代法治之精義。 禮,又是禮俗,即習慣法、社會自發秩序。禮不是君王所立,而是來自傳統、習俗,來自對人情常理的承認,來自圣賢對自然法的發現。英國政治學家埃德蒙柏克說“如果民間社會是習俗慣例的產物,那么習俗慣例便是它的法律”??鬃诱J為社會政治之亂,根源在于禮的毀壞與喪失,變亂為治的根本手段就是重新拾起被毀棄的禮,恢復禮治。
在《禮記》:“冠者禮之始也。”華夏文化是禮儀的文化,而冠禮就是禮儀的起點。 禮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核心,禮儀分為“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五種類型,冠禮屬于嘉禮的一種,它是一個新的成人第一次踐行華夏禮儀,冠禮也是冠者理解華夏禮儀的起始,進入華夏禮儀系統的起始?!抖Y記·內則》把一個人的生命劃分為不同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二十而冠,始學禮”,二十歲,是學習和踐行華夏禮儀的開始,一個孩童,經過了冠禮的教育和啟示,獲得新的思想導引和行為規約,在冠禮的引導下,真正進入華夏禮儀的語境。
人為本,德為先,學為上,古人云:“君子愛人以德,小人愛人以姑息”。德,即品德和修養,包括為人正直、善良、誠懇,具有強烈的責任心、進取心。德育是高校教育的靈魂,是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具體體現和根本保證.高校應樹立德育為先的德育首位觀、樹立以素質為根本的人才質量觀、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地位觀、樹立以實踐為基礎的人才培養觀、樹立以師德為前提的全員育人觀,并與時俱進地不斷創新德育工作的載體和手段。
禮德從端正容貌、整齊服飾和使用得體的辭令開始的?!抖Y記》說:“禮儀之始,在于正衣冠。”“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一個有良好修養的人,在公共場合必定體態端正、服飾整潔、表情莊敬、言辭文雅——這既是內在修養的表露,也是對他人的尊敬。積極進取的人總是把精力集中在修身和學習上,服飾但求整潔,與自己的身份相稱,不與人在生活上爭奇斗艷、炫富擺闊。
唐朝時,高麗、新羅、日本的留學生曾來中國學習這種文明的制度——“衣冠文物”,可見“衣冠”這兩個字有多么重要!“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君子,要衣冠整齊,目不斜視,這樣會使人見了就能產生敬畏之心,不怒而自威。 衣冠對于人們的意義,并不僅僅是防寒遮體的一個物品,也是個人品性和品味的一種體現,與此同時,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冠文化,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
禮儀之始,在于正衣冠。中國校服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
早在孔夫子時代就對學生校服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中華民國,
中國每一個朝代的政府都對學生如何著裝有制度規定,其中的學生裝款式,
成為中西都市文化珠聯璧合的經典,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