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南方附屬小學
中山大學附屬小學于1911年建校,原名為嶺南大學附屬小學,后更名為中大附小,期間又幾易校名,1979年,重新恢復校名中大附小。學校以先進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良好的育人環境迎接新時代的挑戰,為培養高素質的后備人才,建成與中山大學相匹配的個校而一如既往地奮發努力。
中大南方附屬小學——從化區政府舉辦的一所公辦小學,落址于珠江國際城內,學校環境優雅,教學設施、設備良好,校園占地面積為10231平方米。建筑總面積為8615平方米,分為教學區、圖書館、運動區及教師辦公區。校園文化建設集思想性、藝術性、娛樂性、實用性于一體,達到了"綠化、美化、凈化"的標準,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了積極向上、和諧優美、科學有趣的環境氛圍和活動條件。一流的教學設備和教學環境為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附屬小學是由廣州市從化珠江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投資興建,廣州市從化區教育局主管,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受托管理的一所公辦民助性質的全日制小學,學校于2017年9月正式開學。
校訓:愛國 進取 勤奮 守紀 校風
校風:團結 開拓 尊師 愛友 校歌
校歌:紅棉似火,綠草如茵,迎著晨風走進校園。
水珠飛濺,池水蕩漾,伴著書聲朗朗。
中山學府里我學步,老師教我打開知識寶庫。
繼承先輩的革命宏愿,挺胸昂首,中大附小邁大步。
辦學宗旨:
學校以"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扎實而寬泛的知識和能力基礎"為辦學宗旨,歷年來,學校始終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國家的教育方針,以《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綱要》為依據,揚長避短、著眼于學生整體和長遠發展,積極為每位學生自由和完善發展創造條件,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根本目的,注重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走以教學為中心的素質教育之路、優化課程結構,較早就從一年級開設英語和計算機,進行體現該校辦學特色的課程改革,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培養"獨立性、自覺性、創造性、自律性",達到"優化基礎、培養素質、發展專長"的素質教育目標。學生以"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發展"為努力方向,勤奮學習,積極進取,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學生多人多次在省、市、區各學科、文藝、體育、科技的競賽中獲得好成績,尤其是學校實力雄厚的合唱團、舞蹈隊、田徑運動隊、機器人競賽隊等多次在各級比賽中奪冠。 依托中大良好的人文環境和教育資源,大力拓展教育渠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專家進校幫教育。學校多次邀請中大以及社會名界的專家、學者為師生作專場報告,使教師的教育理念,專業素養,現代化技術素養等各方面都有了質的進步。 學校以先進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良好的育人環境迎接新時代的挑戰,為培養高素質的后備人才,建成與中山大學相匹配的個校而一如既往地奮發努力。
學校秉承中山大學南方學院的辦學精神,推行"有氧教育,讓幸福照亮每個孩子"之理念,結合中華傳統文化,吸納西方教育精華,以"發展教育、傳承文化"為己任,以培育"思想獨立、活潑開朗、休休有容、懷瑾握瑜、溫文爾雅"全面發展的人才為理想,致力于成為從化區優質學校的領航者。
發展沿革:
◆ 中山大學附屬小學原名嶺南大學附屬小學,而嶺南大學附屬小學的前身是嶺南大學基督教青年會會員于1909年創辦的蒙養學塾。蒙養學塾辦理完善,學生有一百多人,教員十多人。
◆ 1914年,小學由原嶺南大學基督教青年會轉交嶺南大學接辦,至此,嶺南大學擁有大、中、小學三部。
◆ 嶺南大學仿照歐美一些學校的學生管理方法,在中小學生的管理中,小學和相當于高等小學的中學低年級編入童子軍。童子軍意在訓練兒童之品性,培養其對戶外游戲及戶外生活的興趣,養成嚴守紀律的作風。
◆ 嶺南大學在創辦至二十世紀初,經費除學費收入外,皆出自外國教會和海外華僑捐款。
◆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小學收回嶺南大學辦理后,按《壬戍學制》改為六年,辦學成績顯著,定為模范小學,供各校參觀,并作為大學教育科學生實習之地。小學在行政管理上自成一個行政單位。幼稚園附屬小學管理。
◆ 1952年院系調整,中山大學遷至嶺南大學校址(即現中山大學校址)—新港路135號。中山大學附屬小學與嶺南大學附屬小學(原嶺南附小由嶺南小學、青年會小學、兒童工藝所三間小學在解放后合并而成)合并成中山大學附屬小學。中大附小人事關系隸屬中山大學人事處管轄。
◆ 1961年后參加海珠區教育部門所組織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在文革期間,中大附小由海珠區教育局接管,并改名為七一小學(1968年9月—1969年底),后又該名為海珠區新港路小學(1970年8月—1979年8月),期間包攬了整個新港地段的適齡兒童,學生人數達1300多人,每個教學班人數達60多人。
◆ 1979年8月復辦為中山大學附屬小學,恢復了只招收中山大學教職工本校子女的原則。1988年以后,在國家政策許可的范圍內,根據中山大學有關規定,開始有條件地招收一些校外生。
◆ 2002年9月,學校根據中山大學布局調整,自籌經費,搬遷新校。
◆ 2003年中山大學根據《教育部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意見》和《廣東省高校后勤社會化管理規范分離性意見》的精神,對中大附小的辦學管理機制進行改革,中山大學附屬小學形成了國有民辦的辦學管理機制。